總覽
這部片呈現糖鐵過去運作的樣貌,透過現在的記憶、文獻兩者,相互交織、驗證,開啟有趣的對話,彷彿考古與歷史學論證的現場。試圖透過兩方的資訊,加上自身的梳理,去拼湊過去的情景。
歷史
參考藍博瀚老師老師的《中壢地區糖業發展及其遺產》,了解官方檔案記載的歷史資訊、時間軸、糖廠相關統計數據等,將其資訊與田野的資料相互對照,並試著提出些假設,設想過去所發生的一切。這邊分享其中兩個有趣的推論:
如〈東勢庄.安平鎮〉段落中田野字卡寫道:「蒸汽機關車可能是用來跑東勢庄的高崗、也可能後面被輕便車取代而被遺忘。」根據訪談發現員樹林線沿線地區皆無看過蒸汽機關車,反之龍潭線、平鎮線有,而從歷史文獻得知車輛數量,計算其運送能力與糖廠壓榨量不成正比,因此推測「蒸汽機關車可能是用來跑東勢庄的高崗」;但從文獻中可知製糖所易主後,機關車與甘蔗車全部調走,但又另增購輕便台車,且在東勢庄的訪談也得出有「去動力化」的情形。故又可推論到後期因為被輕便車取代,且受訪著們更好只經歷輕便車時期。
此外在員樹林線、東勢庄的訪談亦得知,軌道在製糖會社關閉後,未完全拆除,留下部分片段,仍轉作地方農民私運甘蔗、農產品之用。因此這或許是後期地圖〈1956 臺灣五萬分一地形圖〉、〈聯勤地圖〉仍有繪製路線的原因,而我們訪談的資料,或許就某種程度參雜這個時期。
田野踏查
出發前根據〈1944 美軍五萬分之一地形圖〉、〈1956 臺灣五萬分一地形圖〉(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,2020)做疊圖分析,定位鐵路曾經行經過的地點,進行沿線踏查,於崁子腳、茄苳溪、八德、員樹林、東勢、南勢等地方,採訪在地居民曾經有聽聞、見識過糖廠或鐵路者,當時地方上的生活情景及對於鐵路的記憶。其問題意識在於在官方的、學術的歷史之外,相對話語權較低的常民記憶中,其自身與糖廠、鐵路的關係、如何影響常民生活脈絡、常民式透過何種生活印象映射對於糖鐵的記憶等。藉此透過常民記憶,了解在碩果僅存的文獻之外,是否能探究出更多過去地方與糖廠、鐵道的關係。
在地代表—常民記憶的話語往往稍縱即逝,也就是說今天採集到一個田野者主觀上認為很有趣、或客觀上以歷史為標尺對照很有價值的記憶,在第一次訪問時對方的聲音、內容所呈現的情緒是最佳狀態,很高機率下一次再請相同受訪者敘說相同內容,對方狀態不如第一次訪問。原因可能在於:第一,常民並非演員,我們無法要求受訪者演出情緒,也無意義,同理常民也非專業受訓過的講者,只能讓其自然發揮;第二,常民記憶往往對於人的心理來說,不過是很日常的話家常,若用新聞式的採訪,會產生畏懼的心理,對於講話內容有所保留、情緒也非最佳狀態。因此後來在與在地常民對話的部分,執行上避免先田野調查,再專程進行拍攝的模式,而是兩者同時進行,並先與對方交流後再漸漸讓攝影機出現,讓對方卸下心防,並不不會因為攝影機出現而畏懼。
除了在地居民的記憶採集外,田野者的感官也透過影像呈現。田野者本身也是地方的常民,但與田野中所採訪的常民仍有所區別—具有相對強大的話語決策權、對於糖廠、鐵路的印象多來自於歷史及過往自身探索糖鐵經歷;透過現地、遺跡景象的拍攝,試圖將田野者的自身視覺融入攝影機的取景中,呈現田野者在地方當下的視覺感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