//總覽
這份作品是我探索台灣糖業鐵路四年下來的總結,在歷經虎尾探索現況、崁子腳探索歷史後,意識大家對糖鐵這個命題的開拓中,有一個領域鮮少足跡—常民記憶。來自於零散個體的常民記憶資料,是過去足跡罕見的領域。這是一個充滿未知、有趣的主題,深深吸引著我,並展開田野探索。
田野者
雖然這是一部紀錄片,但我以田野者而非導演的角色自居,我並非如導演指揮劇組般在現場調度。各片段我以《手記》命名,顧名思義是我探索及消化後的書寫。將常民記憶與地景資料分析後,排列組合為展現我對這場田野行動理解及經驗的日誌,僅是作為一個田野探索者展開行動,以轉化為自身探索日記的形式,示範處理所蒐集的素材,並期許透過這樣的日誌感觸、啟發。
地圖
在開始探索前,我習慣透過地圖上的資訊,決定此次展開田野的範圍。我想將這樣的工作流程帶給大家,讓大家一樣透過地圖進入糖鐵常民記憶的世界。或許可以思考地圖在我的作品、行動,以及點閱觀看時所扮演的角色。
未來
未來的一切都是由過去、現在的人事物流轉、排列組合、延伸,縱使常民記憶所述的內容圍繞過去、現在,但透過前述的方式處理,且常民記憶的處理本身是鮮少開拓的領域,正是開啟思考糖鐵命題未來的方法。
聲音
聲音是在糖鐵南北平行預備線沿線蒐集,這些記憶許多表面看似與糖業、糖鐵命題無關,但卻是當我與在地常民們,突襲式的提起鐵路與地方後,來自他們的地方生活記憶中最深刻的故事。仔細分析又可發現,看似無關且零碎的敘事,藏著台灣過去的農業社會生活歷史脈絡,在與地方結合,回歸到糖業。也就是說常民記憶並非完全脫離我們已知的歷史框架,而是常民將歷史的細節轉化為自身的話語再延伸。
影像
影像是我說話的語言,在田野探索的進行中,當地景所帶給我的視覺,觸動心理對於地方的回饋時,我便會按下攝影機快門將其錄下。這樣的影像素材是自身與地方的連結,來自田野者的常民記憶。離開田野後,透過選取與剪輯編排的影像文本,將這些零碎的話語轉為敘事。
文本
聲音及影像彼此間是不同且獨立,但不時又互相對話的兩個文本。聲音是我試著將蒐集而來的常民記憶素材消化後呈現,影像則是我自身對於行動及地方的話語。綜合來說,是我將田野的日記以影像方式書寫。這個作品不會是一個「好看」的影片,僅希望藉著處理糖鐵常民記憶行動的紀錄,吸引有緣人一起關注、延伸發想。
//導讀文本
台中是南北線最早消逝的地方,記憶也因而更零散、瑣碎。由於台中路線路廊明顯,探索路線採線性踏查進行。從台中後站的糖廠舊址,沿著南北線往山邊的太平方向前進,到霧峰,止於台中與南投交界的玄關—烏溪南岸。鐵路幾乎都已成既成道路,被包圍在市鎮、工業區中。記憶是沿著鐵路路徑採集,數量不多。
影像來自於鐵路、糖廠地景現況,透過凝視現在的地景,思考著空間及地方的流變。並非依照地理位置及常民記憶聲音內容,是依照田野探索的記憶編排。
南投與台中一樣亦是南北線最早消逝的地方,記憶所剩不多,且路線多已轉化為田野、荒地,雖仍能找到少數鐵道遺跡,但僅市區、部分聚落能挖掘記憶。南投以點狀方式在草屯、南投、新街、名間等街市、聚落中探索。
來自於鐵路路廊、街市地景現況的影像,透過凝視現在的地景,以及少數僅存的遺跡,思考著空間及地方的流變。南投的常民聲音帶給我的地理性很強,使我幾乎依照聲音文本所指涉的地理位置地景編排。
「搭五分車就像搭現在的集集線一樣」,這是草屯長者分享搭糖鐵火車的印象。獨特的見解,深刻影響我解讀田野的視野。
溪州鐵路較晚消逝,至今鐵軌保存良好,伴著在地居民日常生活。此處曾經是台糖公司總部所在,鼎盛一時,當地以此自豪,細訴過去熱鬧的情景,以及人口的往來流動,外省族群在此深根,加入糖鐵記憶。
影像來自於現存鐵路遺跡,以及沿線街市地景、田野農村,甚至是飲食,藉此思考著在地常民口述中,空間、地方、族群的流變。
西螺是南北線重要的節點,作為雲林北面的玄關,過去不僅是鐵路往北過西螺大橋過濁水溪的門面,同時是重要的街市、鄉村農產品轉運站。我穿梭在西螺的街市中,一方面尋找鐵路遺跡、一方面細細感觸街市的風情、一方面訪問街市中的店舖,在他們記憶中印象深刻的地方情景。注視曾經鐵道旁小吃老闆忙碌的身影,想像過往地方榮景。
虎尾是糖業重鎮,是雲林地區糖鐵的樞紐,亦是雲林中部的重鎮。在《最後的五分車》中,我已完成了採集這條,唯一載甘蔗製糖鐵路上人的故事。隨後,近幾年地方文史團隊更開始推動追五分車的行程,行銷這條鐵路。不過我更好奇的是,常年住在鐵路旁的人、年輕一輩究竟怎麼看待?我聆聽他們細訴,看著一班班的列車經過。
大林是南北線在嘉義行經且有糖廠的地區,近年也耳聞政府的糖業文化路徑計畫在此地推展。田野與聚落的風光引人入勝,深刻的散發地方給人的氣息。在地居民樂於分享一生所經歷,看似鐵道邊村落裡的個體生活,反映台灣社會變遷的縮影。
南靖是南北線在嘉義行經的第二個糖廠,原本的小聚落在糖廠落成後成為工業村。在聚落中巡禮,工業村與周圍農田的地景對比彷彿時空交錯。在地居民的生活記憶則細訴從農村到糖廠,最後凋零的流變。
新營過去是糖業重鎮之一,現金則是糖鐵文化的重鎮,除了觀光五分車的運行外,尚保存大量的建築遺構。新營如虎尾是糖鐵的樞紐,有多條路線在此聚集,但我並未完全依照南北線的路線探索,將範圍擴大到整個新營地區,嘗試探索出整體地方對於鐵道的印象。
曾文溪畔的西港,是台南溪北、溪南二地區的分界點,前幾年在此地曾掀起南北線文資保存與開發的對抗。來到這片曾經的「戰場」,煙硝味已不在。我嘗試拋下自身的歷史框架及文資保存成見,在西港的老聚落裡穿梭,探索在地人對於這條鐵路與地方生活的記憶。
高雄都市化快速,雖然鐵路消逝不過三十年,但隨著市地重劃、人口流轉,縱使路線痕跡仍清晰烙印在地圖上,人事已非。我沿著鐵路路徑改成的道路行走,橋頭、楠梓、大社、仁武、鳥松、夢裡、鳳山、小港,感觸田野到都市的歷程,聽著停留在地方的老人們,述說過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