聲音

//環境聲音
在片中加入額外的特定非人聲的、非現場的環境聲音,例如腳步聲、糖鐵火車行走聲等,分別貫穿全片及凝視空間並想像火車曾經在此行經的地方,表達田野者在探索過程中,透過視覺的感官而在心境中所呈現的聲音。

//電影配樂

透過配樂輔助影像傳達田野者的感官,使觀眾得以相對直覺地接收。各段落皆有屬於自身的樂曲,作曲家透過觀察影像所接收到的感官、搭配地方所處民族(閩、客)的傳統曲風,並與導演討論確定是否適合後,再配合影片節奏量身訂做。

崁子腳聚落

從大提琴與腳步緩緩出來,代表著序幕升起。當每次場景轉換之時,都會出現較短小且音域較窄的旋律。全曲主要為五聲音階,且接近福佬系民謠風。呈現崁子腳聚落的民族風情。

悠遊茄苳溪

全曲都圍繞著同一條旋律,象徵悠遊茄苳溪周圍純樸的田野的感觸。田野者與在地居民之間對話自己對地方的想法的情緒,以單簧管與雙簧管之間的交替增益,曲風溫暖。

八塊厝的農人

在行經鄉野與都市重劃區交替之間,面對鐵路過去行經的歷史,有著更違和的心境。此曲的發想為嘉南民謠,藉由台灣鄉土風的曲調,環繞在田野與都交替的影像間,加強對比張力。用大提琴演奏的方式來模仿當地農人在此生活、辛苦耕作的心境聲音。

東勢庄个五分車路記憶

進入東勢庄與安平鎮,這裡和茄苳溪、八塊厝彷彿不同世界,這樣的感觸來自地方的民族記憶。記憶中,東勢庄的五分車路跟圳水一樣,乘載高崗上客人的生活記憶而源源不絕,本曲利用長笛與大提琴交織出綿綿不斷的旋律呈現這種意境。

崁子腳五分路的想像

對崁子腳五分路的記憶,經過長時間人與人之間的口語相傳還剩多少?而隨著時間的流逝,人們對於這條路線的回憶還能持續多久?五分路是否有無復興的一天?也許像這首曲子一樣,呈現美好且有著有懷抱希望的感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