緣起
從國小到高中的地理課程中,往往說糖業是南部的產業,北部不適合種植甘蔗而沒有糖業發展,但事實上在日治末期,隨著糖業的興盛,北台灣也開始有數座現代化新式糖廠。
在高中時透過社群網站,才曉得自己所居住的地方—內壢,曾經也有糖廠,且至少有兩條運輸原料的鐵路,並且留下少數橋台遺跡。
2020年底,一場中壢地方文史交流的論壇,其中一位文史工作者—藍博瀚老師,發表關於中壢地區糖業及崁仔腳製糖所的論文,根據他的研究,認為內壢這個城鎮,是因為糖廠的建置後,才開始快速發展。
當時正值上一部片—虎尾糖廠運蔗五分車紀錄片《最後的五分車》製作尾聲,在虎尾糖廠與地方的脈絡中,因為糖廠的設立使得吸引大量人口移入,進而發展民生產業,虎尾從小農村變成大街市,所以被說是因糖業而生的城市。該論文的結論令我十分震驚!沒想到的是,原來自己的家鄉,與虎尾一樣,也是因為糖業而興起的。讓人感慨的不只是北部也有糖業市鎮的「認知突破」。
因此計畫拍攝崁仔腳製糖所糖鐵紀錄片,希望透過這個過程,了解自己家鄉少為人知的脈絡,同時也希望透過此紀錄片,能促使這段歷史慢慢浮上檯面。
片名
本片原暫定命名為《崁子腳會社火車》,會社火車為過去日治時期,民間對於製糖會社的火車稱呼之一,因崁子腳製糖所是日治時期便終結的糖廠,且田野範圍多屬於過去製糖會社的原料區,故以此名稱暫定為片名。然而在實際田野調查後,發現在地居民對於此條鐵路的稱呼,皆以「五分仔路」、「五分車路」、「五分路」稱呼,這是一種完全民間的、非官方的、來自常民記憶的稱呼,由來多指稱鐵路行駛於田間小路中,且尺度相對小於田間小路,因此相對的以「五分」—大約為縮小一半的,來稱呼這樣的鐵路。甚至在鐵路沿線,曾有地方以五分路作為地名 因此本片最後決定以《崁子腳五分路》為正式片名,凸顯地方對於這條鐵路的印象與常民記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