影像.圖像

//影像

影像的部分,所表達的是田野者在整個探索歷程中,接收常民記憶、歷史脈絡、現地地景等的訊息後,所體現的對現地地景、田野動作的擷取,所象徵田野者整體歷程的視覺敘事。同時腦中也思考著對過去情景的想像,而想像的情景被疊加在視覺感官上。片中除了敘事的人聲外,將透過視覺敘事所生成的非現場環境聲音具象化,輔助影像敘事觸動觀者的感官。

現在式敘事畫面

使用在引路人敘說歷史脈絡、連結常民記憶,田野者書寫自身省思的地方。這些片段呈現田野進行中,現在式的敘事—知識性的或非敘述崁子腳糖鐵尚存時回憶的,抽離出常民記憶給予田野者的過去式意境。此時田野者的視覺停留在現在的地景、探索的現場,腦中無法想像過去的情景,僅存眼前的、現在的景象。

過去式常民記憶畫面

在田野中,當常民記憶進入敘事及對話時,那種出自自身的、過去式的、生活日常的回憶,使得對於過去的情景的想像浮現在腦中。常民記憶敘事的片段,我模擬在聆聽當下,望著崁子腳糖鐵週圍的現地地景,眼前卻彷彿浮現著想像過去的畫面。而過去的畫面想像,又出自於自身經歷所見識過的景象模擬,崁子腳的模擬印象來源源自於虎尾及溪湖的糖鐵,兩個地方透過糖鐵現在進行式、糖鐵鐵橋尚在使用,提供崁子腳糖鐵八十年後的我們得以想像。在畫面的呈現上,有時模擬過去印象的畫面僅是小視窗、現地影像為背景,有時則反之,如此呈現在於現地時,該地方地景所呈現的、或者常民記憶敘事者敘說的,影響田野者對於過去想像的心境強弱。

過去式常民記憶畫面—現在視覺感官強於想像過去的心境

 

過去式常民記憶畫面—想像過去的心境強於現在視覺感官 

 

過渡畫面

穿插在不同人物敘事的小節間,以步行的腳步演示田野行進的過程。左右分別呈現今踏查的腳下及踏查時腦中想像過往地景樣貌的情景,兩者並列在同一畫框中,呈現田野者思緒中現在與想像過去同時交錯的心境,彷彿踏查的步行,是自身穿梭在現在到過去的時空隧道。右側現在式的畫面,腳下地表柏油路、田埂路的差異暗示地方現在的樣貌;左側過去式的畫面,腳下的糖鐵鐵軌在虎尾取景,暗示想像來自外地踏查的經驗中,聯想而來。

當地代表肖像

用於各段落結尾的地方,分享記憶與田野者對話的在地常民,多認為自身只是單純分享過往經歷,他們不把自己定位為歷史,不願具名。因此我試著以他們最動人的肖像、身分代表他們,並抽離色彩、加強對比,透過光影的層次清晰呈現他們的輪廓,透過身體印記代表他們自身個體。

黑屏畫面

在引路員敘說歷史時出現,對應在引路人所言內容,是已經消逝、並且無法想像的地方,透過黑屏呈現田野者接收資訊後,對此靜默、感慨萬千卻沒有辦法詮釋的心境。

//圖像

本片美術設計僅有字卡排版設計、地圖動畫等,透過字體選擇、排版安排、動畫製作,使得畫面不會過於雜亂,提升觀眾美感方面的印象及便於傳達非口述敘事的資訊。

片頭字卡

選用開源字體—源雲明體,透過手寫動畫的方式出現,並在文字上弄出掉漆般的破洞,呈現崁子腳五分路的舊時代感官。另外也將英文置中於中文字之間,使整體圖像左右平衡。

地圖動畫

以GIS疊圖分析描繪出崁子腳製糖所糖鐵路線的紋理後,再透過描圖的方式設計新的地圖圖像,圖像的設計是參考過去糖廠的「下轄鐵路路線圖」後,簡化地圖資訊以兼具美感及影片的資訊傳達,留官線(現今台鐵)、糖鐵路線、田野地方的地名等,並分別用鐵路黑白紋、白線、文字代表,使觀眾了解整個空間的相對位置。

地圖出現在第二幕的各段落開頭,以手繪動畫的方式出現在畫面中,並且依據影片中探索的進度,描繪各段落田野探索的地方,並累加到最後一段完整地圖完成。這樣的方法在於呈現耆老與我們解說時,手繪地圖搭配自身的田野記憶,地方的空間關係逐漸明朗的感官。

敘事字卡

田野者的對白呈現,透過文字及拓印動畫出現在畫面中,在第二幕搭配地圖在各段落結尾出現,呈現類似田野者日誌的樣貌,書寫自身對於所探索地方當下或是事後的感官及省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