虎尾糖廠的運蔗五分車,是台灣碩果僅存的運蔗五分車。五分車泛指鐵軌軌距 762mm的火車,762mm軌距的鐵路包含台糖鐵路、阿里山森林鐵路、台鐵民國71年前的舊花東線等,然而在台灣民間對鐵道的認知上,通常五分車就是指台糖的小火車,大多也不會說阿里山森林鐵路是五分車。在產業轉型後的今天,台灣不再大量生產砂糖,台糖的鐵路業就一條一條消失,到今天僅存少部分的觀光五分車,以及虎尾糖廠的運蔗五分車。
某次在虎尾追五分車時,沿著鐵軌走在馬光的甘蔗園中,身旁研究糖業鐵路專業的朋友有感而嘆的說:「這才是真正的台糖五分車呀!」我很好奇,其他那些觀光五分車不是五分車嗎?他提到:「在觀光化的過程中,觀光五分車,因為為了接待遊客,開始引進現代交通及觀光產業形式的管理逐漸,已經失真了!不再是原本糖業文化下的樣子,然而虎尾至今仍保存那個樣態,他是最後的。」
這段對話令我感同身受,的確!虎尾的五分車,給人的感觸是獨特的,也是最後留下的。因此將虎尾的五分車譽為「最後的五分車」,而這部片以虎尾的五分車的故事為題材,因此將片名命名為《最後的五分車》。
在試映前,發佈關於這部片的的文案時,人稱「張德馬」的糖鐵專家—張聖坤老師說:「你用五分車這個詞,可能會有一部份的人有意見,請務必小心。」當初其實不太明白真正的原因,張老師也沒有說明,大概就是在專業上我們都會稱呼「糖鐵」,而五分車這個詞為民間的通俗名稱,會顯得「不專業」,但因為這部片本來就是呈現民間對於糖鐵的回憶,所以就維持用「五分車」。後來這個問題的爭論在眼前真實上演,才知道,五分車一詞的由來,其實有很多爭議,而這也引起了文化推廣與鐵道文史之間的論戰。這裡就簡單說明,一方認為五分車是在民國七十年代,官方和媒體在未考據下穿鑿附會而誕生,不具歷史的正當性,早期並沒有五分車這種名詞,而另一派認為五分車已經是現今大眾普遍對於糖廠鐵路的認知,這也算是歷史與文化脈絡演進的一環,去執著於名詞是否從古早時期流傳下來,是否正統其實意義不大。
這讓我開始回想,當初會選用「最後的五分車」當作片名,而不是「最後的糖鐵」。在想片名的時候,就設定這部片是要傳遞糖業鐵路的故事出去,所以從「非鐵道人」的角度去寫腳本,決定用「五分車」這個詞。台大場試映有人問說,這部片是在說故事而不是客觀的知識,那是不是要再片子裡增加說明,不然可能會誤導觀眾。片名的「五分車」就已經是個最好的說明了!就是因為在寫地方或人民對於這條鐵路的回憶,所以用普羅大眾口中的五分車,如果是國家地理頻道的紀錄片,要最客觀考證的歷史與知識,用五分車就是錯誤,應該要叫「最後的糖業鐵路」,不是嗎?